昔時本鄉地區之原野廣闊,俱是荒蕪之地。清朝乾隆二年,始有廣東、福建二省移民輾轉遷居於此,此時船斗庄有一大租館,名稱「東振館」,招丁墾植於今之東振一帶,總居人數有三百餘戶之多,故於此地內落居,成一部落,名曰東振新庄,至清朝同治辛已年,因荖濃溪洪水氾濫,流失西北面一帶之良田數千甲,部落內之房屋亦多故被毀,不克居住,住民乃遷徙至「大車路」,重建家園,共有二百餘戶。其名曰大車路者,蓋以其路甚寬,可容牛車數輛並行之故也。
日據時代,將東振新庄改為東振新區,後合併加蚋埔區而成「高樹庄」,其所以稱為高樹,乃因庄頭木棉一株,其樹甚高,分支十八盞,形如車蓋冠於群樹,故取之以為庄名之。
本鄉地區於清朝時代,隸屬鳳山縣。日據初期先隸屬阿猴廳,港西上里高樹下庄,後改隸高雄州屏東郡,分東振新區及加蚋埔區。民國九年,兩區合併為高樹庄。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,隸屬高雄縣屏東區,民國三十九年,行政區域調整,改隸於屏東縣。
本鄉迄民國八十八年底,計轄高樹、長榮、東振、東興、大埔、源泉、菜寮、司馬、舊寮、新豐、鹽樹、田子、新南、舊庄、南華、泰山、廣福、廣興、建興等十九村,面積九十二平方
本鄉位於屏東平原之東北端,東經120°33'(新南村)至120°43'(新豐村)、北緯22°46'(廣興村)至22°53'(新豐村)。東連中央山脈與三地門鄉為界:西以荖濃溪,北以濁口溪與高雄縣美濃鎮、六龜鄉、茂林鄉隔河為界,南以隘寮溪(新南勢溪)與里港鄉、鹽埔鄉為鄰。除東面連接山地外,其餘三面,皆有溪流圍繞,全鄉面積共九十二平方公里。
本鄉與里港間,原無河流阻隔,交通可以暢通。民國十九年,日人為整治下淡水溪,乃將隘寮溪及武洛溪杜塞,另自目前高樹大橋以下開鑿新河道,引導前兩溪之河水洩入土庫二層溪,而成現今之情況。
本鄉地形,東南面屬恆春丘陵之一部份;其餘皆為下淡水溪水系諸河川沖積而成之肥沃平原。本鄉之氣候屬於熱帶性氣候,每年平均氣溫約為攝氏二八度。全年氣溫變化不大,四季劃分不甚顯著。年平均降雨量約2500公厘。其中五至九月為雨季,降雨量最多,每年颱風季節,因東邊中央山脈阻擋,故風勢不大,鄉人俗稱颱風尾。